疫情可能持續兩年【以及歷史必然性】

首發 | 陶然紀(ID:taoranji2022)
發布 | 栩然說(ID:xuranshuo)
01
今天是陶然紀開年第一篇文章。
我先給大家從一個歷史里面記載的真實故事講起。
這是我以前看歷史書的時候發現的,一個非常奇葩而又好笑的事。
大概是在春秋時期。
有兩個諸侯國,一個是楚國、一個是吳國。
其中,吳國的邊城卑梁(今安徽省天長市)和楚國的鐘離城(今安徽省鳳陽縣)相鄰,兩地的老百姓都以采桑紡織為業,桑樹就是他們的身家性命。
某一天(具體不詳),楚國的一個少女和吳國的少女為了爭一棵桑樹而大打出手,跑回家一哭訴,兩家的大人直接抄起家伙就干到了一起,直接導致其中一家被滅門。
兩國的邊邑長官很快知道了這件事情,大怒之下率兵互相攻擊,結果吳國的邊境小城被攻破。
吳王這下更憤怒了,直接帶領大軍攻打楚國,占領了兩座城池。
……
兩個女孩爭桑樹,結果引發了兩個國家間的全面戰爭。
這個故事如果不是記載在《史記》里(詳見《史記·吳太伯世家》),我無論如何也難以相信。
其實,《史記》相對于其他歷史書之所以更好看,也是因為他的記載里有很多類似這樣的傳奇故事。
大家也喜歡看這樣的故事,“一只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后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任何歷史只要這樣去寫,傳奇性、故事性、戲劇性以及神秘性就都有了。
這樣的想的人很多,羅素就曾經說過:拿破侖在萊比錫的失敗,是因為他在德累斯頓戰役后吃了一個桃子。
但真正的歷史,其實并不傳奇,也不神秘,偶然性里更多的是必然性。
或者說,任何一個歷史事件的爆發,都是無數必然性累積到一定程度后,偶然地點燃了而已。
02
所以,當我再去查閱更多關于吳楚之間這場戰爭的時候,才發現,其實雙方的矛盾由來已久。
在“二女爭桑葉”之前,這兩個國家已經你攻我打相持了五十多年。
五十多年的爭斗,吳楚之間的關系已經像熱鍋里的滾油,隨便扔點東西進去也能炸出來。
而吳楚之間,之所以有這么嚴重的矛盾,在歷史中也有非常清晰的脈絡。
考慮到我詳細地搬運史料大家看著會比較累,我就用一句話解釋下吧:
吳國的祖上本來比較弱,突然有一天強大了,就忍不住拿隔壁的楚國開刀了,之后楚國伐吳報仇,再之后吳國再伐楚的時候,戰死了一個國君。
從此,兩國就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什么是地緣政治,這就是地緣政治。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這兩個國家的戰爭一直持續到春秋末年。
直到吳國被越王勾踐所滅。
△越王勾踐畫像
而有意思的是,后來楚國又滅亡了越國,相當于間接滅亡了吳國。
這也是為什么1965年,越王勾踐劍卻在湖北荊州出土的原因。
你看,看起來再風馬牛不相及的歷史事件,只要你挖的足夠深,掌握的資料和信息足夠多,就總能發現其間的蛛絲馬跡。
這才是歷史的真相。
03
而這樣的歷史真相。
就是歷史里的必然性。
歷史當然是有偶然性的,但放在更長的時間段里,更本質地去看,一定是必然性起著決定性作用。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總是會產生“小事情改變了歷史命運”的錯覺。
只是因為視角的局限,如果視角更大,看到的史料更多,會發現沒有什么重大事件的發生是一次機會的偶然。
如果你覺得是,一定是因為你還不知道他們已經經歷了剩下的99次機會。
如果只盯著一個事件無限推論下去,就一定會出現“如果丘處機沒有路過牛家村”、“假如潘金蓮沒有開窗戶”這種看似頭頭是道實則無稽之談了。
天文學家卡爾·薩根說過:
“一條假說越是令人驚異,它所需要證實它的證據就越多。”
一個匪夷所思的觀點背后,必然需要更多的資料來支持。
你看到的資料越多,就越能知道偶然中蘊含著的必然。
上面這個歷史故事,帶給我最大的啟發,并不是怎么去讀歷史,而是怎么去思考。
我們以往的教育里,有一種誤區叫“細節決定成敗”。
這句話總體上沒毛病,但其成立是有前提的。
那就是,大局已定的情況下,細節的變化決定了成敗。
就像前面那個歷史故事里,吳楚兩國已經爭斗了百年,這是大局;在這個大局下,才可能發生“兩女爭桑樹”引發國家戰爭的事。
如果兩個國家本來就相安無事,也沒有必然要打的理由,別說爭桑樹了,爭王后都不一定會打起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爆發了薩拉熱窩事件,一次刺殺事件,最終連鎖反應,引發了波及全球的戰爭。
但無論是在歷史教科書里講的,還是從現實的邏輯來看,我們都知道,薩拉熱窩事件只是一戰的導火索。
同樣,第一次世界大戰里,爆發了西班牙大流感,因為病死人數太多,各國都沒辦法再抽出青壯年來參戰,導致一戰提前結束。
但即使沒有大流感,一戰還是會結束,而且戰敗國也一定會是德國。
這就是看事看大局的思維方法,學會了從紛繁復雜的細節里去看透整個全局,去抓住最關鍵的因素,就能做到牽一發而動全身,落一子而滿盤活。
04
在這方面,毛主席無疑是佼佼者。
從年輕時候開始,他就有意識的去訓練自己這方面的能力。
24歲的時候,他在寫給老師黎錦熙的信里就說到:
欲動天下者,當動天下之心,動其心者,當具有大本大源。今日變法,俱從枝節入手,如議會、總統、內閣、軍事、實業、教育,一切皆枝節也……
今吾以大本大源為號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動乎?天下之心皆動,天下之事有不能為者乎?天下之事可為,國家有不富強幸福者乎?
這段話雖然比較文言,但我決定不翻譯了。
因為寫的太好了。
更可怕的是,他那時候才24歲啊,想想我們24歲的時候都在想些什么,不禁感嘆什么才是真正的天生領袖。
這之后,從上井岡山到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從星星之火到北上延安,再到論持久戰……
毛澤東做所有的事情,都是先從大局入手進行分析,一下子抓住事物的本質和關鍵,也就掌握了解鎖的鑰匙,洞開了必勝的大門。
一直到建國后,他對很多事情的看法,也都是立足全局,即使過了幾十年,仍然有很強的預見性。
比如,我曾經在專注寫教員的“栩然說”上,寫過一篇《中美博弈,誰是最后的贏家?這個問題毛主席在60多年前就講透了》的文章。
(可以微信搜索“栩然說”,關注后回復“毛主席”查看相關文章)。
在文章里,我發現毛主席早在1958年的一次講話里,就對從那時候起到現在的國際局勢做了非常透徹、準確的分析。
即使拿來對照這兩年中國所面臨的國際局勢,也準確地讓人驚嘆。
比如毛主席在講話里談到要準備反對侵略戰爭,也就是準備反制。
盡管總體判斷樂觀,但工作上還是要采取謹慎態度。用毛主席的話說,就是“世界上的事情還要搞一個保險系數”。
總的思路就是既要反對打仗,也要不怕打仗。
關于戰爭的本質,毛主席在其他著作里做出過精辟解釋: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
從這點上講,戰爭就是政治,戰爭本身就是政治性質的運動,從古以來沒有不帶政治性的戰爭。
所以要去分析當下國際上發生戰爭的可能,不要去看什么邊境爭端,拳打腳踢,你來我往。
而是要去深入分析各國的國內政治環境,以及國際間的政治狀態,才能做出最準確的分析判斷。
所以俄烏戰爭從爆發到打到現在的一塌糊涂,只是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事嗎?
當然不是,背后既有歷史上的恩怨,也有美國、北約等在背后的政治謀劃,同時也有普京及其團隊的決策等等。
05
講完歷史,我們可以回來講現實了。
而所有的這些現實,我們在2022年里所經歷的所有的壓力、困頓和變化,本質上都是歷史的必然。
我這里就不去一一盤點了,講幾個我感觸最深的。
必然一,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們的打壓。
過去兩年已經很難了,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們的打壓,明顯讓所有人的日子感覺更難。
這種打壓不僅僅導致如芯片等的高端技術領域對我們的封閉,甚至在出口、投資、人文交流等各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時候就有很多人說了,人家美西方針對你,還不是你太高調了,忘記了之前的韜光養晦啪啦啪啦的。
這種說法,看起來有道理,實則完全禁不起推敲。
自古以來,強者對弱者是否要進行打壓,從來都不取決于弱的那方是不是聽話,是不是韜光養晦。
只取決于,弱的那方的發展會不會影響強者的利益。
日本對美國算是言聽計從了吧,算是同一陣營了吧,算是同一意識形態了吧,但當年九十年代日本發展太快,損害美國利益的時候。
還不是一紙“廣場協議”,就把日本打回了原形。
而現在,中國已經成了世界“老二”,對美西方的沖擊非常大。
大家要知道,大象藏在草叢里,是藏不住的。
你已經如此強大了,再怎么韜光養晦,美西方也是不會放任不管的。
所以,不管怎么樣,只要我們還在持續發展,美西方都會把我們當成是最重要的競爭對手。
與其抱怨,與其鴕鳥戰術,不如直面。
要斗,但又不能破,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和美西方都會是斗而不破的狀態。
必然二,疫情與放開。
這一年的里疫情把大家都給折騰壞了。
到了年底,一放開,大家又基本都陽了,身體和健康經歷了一波考驗。
結果造成的是,大家的共識分崩離析了。
無論是“清零”還是“共存”,都有自己的支持者,都有自己的道理。
你如果也陷入其中,會發現吵來吵去,并沒有什么意義。
因為無論是清零還是共存,其根本的立足點都是彼時彼地的實際。
而事物永遠都是在發展中的。
前兩年,我們堅持動態清零,雖然是犧牲了一些個人的自由,但同時也保護了更多人的健康。
從放開后的疫情來看,如果我們之前沒有堅持清零,沒有等到奧密克戎就放開,以中國的人口基數,至少會有上百萬人要因此失去生命。
更重要的是,當時的毒株傳播能力沒有這么強,我們不需要花那么大的代價,就可以做到動態“清零”。
印象中,2021年的時候,很長時間北京都是沒什么疫情的,該吃吃該喝喝,我還帶著家里人去爬了香山和長城。
但到了今年下半年,放開也是無奈之舉。
很多人覺得,這一次的放開是民意裹挾的結果。
當然有輿論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真的控不住了。
我一個武漢的同學說的特別有道理,論防疫的經驗、措施,民眾對抗議的決心、支持,武漢都可以說是全球第一抗疫城市。
但在下半年,武漢封控了很長時間,仍然無法清零。
當時他們就感覺:一個曾經的“優等生”現在也只能考個不及格,不放開真的是不可能了。
我相信,所有的防疫政策,都一定是沒有辦法之后的決策。
所以,無論是防疫還是放開,都是一種必然的結果。
去抱怨,去爭執,都是沒有必要的。
必然三,經濟與發展。
很多人把經濟和疫情直接掛鉤。
毫無疑問,疫情影響了經濟,但絕不是根本原因。
我的判斷是:
01這幾年的經濟下行,疫情并不是唯一因素,甚至都不是最關鍵的因素。
否則,早就放開的歐美、香港,經濟早就應該觸底反彈,一飛沖天了。然而,數據并不支持這樣的想象。
你的想象會騙人,但真實的數據不會騙人。
我一直覺得,這幾年的經濟下行,是和經濟大周期相符合的,疫情只是加速和放大了這個問題。
所以,指望著未來兩年經濟就能回到過去高速發展的狀態,是一種機會主義者。
華為曾經說過“要做好10年過冬的準備”,哪怕沒有10年,也不至于,政策一變,就立馬好轉,何況,疫情壓根還沒有過去呢。
02疫情還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
現在有很多人在提“第一次沖擊”,其實也只是拿國外的經驗來套。
恕我直言,國外的經驗,可能并不能那么準確的預言我們自己。
比如,我有同學在國外,但國外的人口密度和人口流動率,都遠遠低于我們。
加拿大一個特大城市,也就兩三百萬人,在我們這也就是個地級市的水平。
他們放開后的傳染速度、病毒變異情況,能指導我們嗎?
恐怕不能。
至少,即將到來的春運,就面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
之前的病毒傳播,在縣城特別是農村,基本是很少的。
但現在放開后,這些地方還能“獨善其身”嗎?
另外,如果真到了超過一多半的人都感染,社會、經濟,會是什么樣,誰能真正預測得到?
03冬天還沒有過去,先別想春天的事。
很多人特別喜歡用“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來灌雞湯。
但大家一定要記住,無論從時代或者個體來講,冬天都沒有那么好過。
過冬最重要的,不是想著春天就不冷了。
而是要捂緊過冬的衣物。
特別是現金。
這兩天,有個美院畢業的女孩,經人介紹找到我,問我團隊需不需要一個做視頻的人。
說實話,我們團隊當然有,所以本來想拒了。
但是這個女生一句話,就讓我改變了主意。
她說她現在現金流全斷,吃飯都快成問題了。
甚至于,她都沒法等到每月月底發工資,而是問我能不能做一條視頻,給一條視頻的錢。
我同意了,但也十分汗顏。
可以想象,一個人如果真的沒了任何現金收入,又沒有存款,別說春天了,明天都過不去。
06
最后,我給大家講幾句鼓勁的話。
2022已經過去。
我之前講過,整個21世紀最大的勢,就是中國的和平崛起;中國現在最大的勢,就是國家富強、民族復興。
大國崛起,就像一個大質量物體,會影響周邊時空一樣。
這一百年里,整個國際政治、國際經濟乃至我們每個個體的命運,都要圍繞這個“大勢”來變。
這就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這次疫情的發生以及各國應對情況,既讓世界更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由內而外所發生的變化,讓我們更加堅信這種趨勢不可阻擋。
也加速了世界格局的洗牌。
提前認識到這一點,就能夠順勢而為。
老話說的好,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這次疫情雖然是大災。
但只要我們積極面對,也可以化危為機。
國家如此,個人也如此。
我挺喜歡一句話:
“歲月未曾饒過我們,我們又何嘗饒過歲月。”
這次疫情給我們帶來這么大影響和損失,我們也千萬不要輕易就放過了它。
不要閉著眼睛混過去,然后好了傷疤就忘了疼。
既要去深刻反思疫情中暴露出的問題,優化、解決、提升。
更要學會超前思考、精準分析、踏實做事,從危機中去看到希望,看到可能。
大家都被一個驚天巨浪打懵圈了,誰第一個醒過來,開始順勢而為,順流而下,就可能在下一個時代獨立浪頭,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誰游移不定、怨天尤人,還在朝秦暮楚,還在冥頑不靈,就會被時代所拋棄,成為棄兒。
疫情總會過去,生活總會繼續。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
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
與大家共思、共勉。
主席以前說過:
我們現在的大踏步后退,是為了今后的大踏步前進。
不爭一城一地之得失,才是一個具有大局思維之人應有的心態氣度。
你好,給大家推薦一個純原創的寶藏微信公眾號:【陶然紀】。栩然和陶叔的共同創作基地。如果認可我們的文章,請將我們鄭重地推薦給你的好友。
陶然紀是個純原創號,在這個抄襲、洗稿遍地的自媒體世界,不到4%的純原創公眾號,非常難得。陶然紀內容以黨史為主,文風有趣,內容扎實,既深刻,又輕松,保證讓你讀得過癮。
學教員,讀黨史,品味紅色經典,解密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就看“陶然紀”。不忘來時的路,才能走好未來的路。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陶然紀】(ID:taoranji2022)。
—— END ——
這里是栩然說(ID:xuranshuo)。微信上寫毛澤東最集中、最深度、最有趣的地方,致力于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毛澤東,學習毛澤東,實現從三觀到認知的重塑。
如果你想讀到有深度、有洞見的好文章,歡迎關注:栩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