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3多少錢【如今的光盤或許會經歷完全不同的命運】

停產的OPPO藍光機
如今還堅持在使用藍光光盤的用戶,一是高清影音發燒友,另一部分就是我們主機游戲玩家了。玩主機游戲的,十有八九都接觸過藍光光盤,除了索尼PS3、PS4之外,微軟Xbox One和WiiU也都采用了藍光的技術。
讓我們把眼光放到這項技術剛剛起步的階段,當年的Xbox360和PS3之爭,無意中為藍光光盤的起步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如今我們見到的藍光光盤,翻譯自英語Blu-ray Disc,是以索尼為代表的一眾巨頭制定的用來取代DVD的光盤制式。之所以要取代DVD,是因為它的容量和技術已經沒辦法滿足“未來”1080P制式的高清電影需求了,畢竟從480P升級到1080P對畫面來說是一種質的飛躍。
藍光盤看起來并不“藍”
如今大家打開一個視頻,如果見到480P的分辨率標識,怕是連罵臟話的心都有吧……
一些網站已經開始支持5k甚至8k的視頻
藍光光盤當年一舉將DVD的4.7GB容量提升到了25GB,足夠一個高清電影外加導演剪輯、花絮等等高清化的出版內容。當然了,游戲領域也急需額外的容量來儲存更多的CG動畫和高清貼圖,尤其是PS3這種技能尚且難以達到“過場動畫實時渲染”的主機,這樣看來,25GB的大小簡直剛剛好。
改良版ps3
就這樣,BD制式在2002年初開始起步立項,并籌備將其迅速商業化。在這之后,后知后覺的DVD推廣協會(當初制定DVD標準的大佬們)也宣布升級自家產品、并將它命名為了HD-DVD。
東芝展示的HD-DVD
HD-DVD的標準容量是15GB,比DVD高出那么一些,不過好在技術門檻不高、售價便宜實惠、向下兼容,走親民路線,也有不少自己的簇擁者。
這其中就包括了日系大廠東芝、NEC、三洋,后續微軟和因特爾兩兄弟也陸續加入,影視業巨頭華納、 派拉蒙、環球影業也為它撐腰。有了內容的產出,加上便宜的售價,他們也不是很怕對手黑科技的猛烈進攻。
就這樣,大戰一觸即發。除了傳統電影光盤售賣渠道、內容方面的競爭,另一塊主要的戰場就在主機游戲上面。在當年的歐美地區,每一臺暢銷游戲主機都代表著后續相關的數億張光盤的生產和銷售,這對一個數字載體來說絕對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索尼支持自家的BD藍光光盤,而微軟則押寶在了HD-DVD上面,他們都想在標準的制定上擁有自己的話語權。這對于全球頂尖的科技公司來說,無異于一場沙盤中的世界大戰。想贏就得砸錢、砸資源、砸“人脈”,而且這絕對是一個贏家通吃的局,輸的人連吃口殘羹冷飯的機會都沒有。
而在這場“光盤標準”戰爭中,索尼決定發揮自身的高端和技術優勢,第一步就是砸錢鋪路——
稍微對當年PS3的歷史有些了解的玩家肯定知道,當初這臺主機的首發售價雖高,但以“高清影音愛好者”的身份來看,這臺主機簡直跟白給的一樣。因為2006年11月的那會兒,隨便一臺藍光播放器都要比PS3要貴。
PS3的藍光光驅
PS3為了推廣自家的最新制式,虧了不知多少錢,只為了給BD鋪路。而另一方面,相對保守的Xbox 360也推出了HD-DVD的外設,用來支持對應的多媒體內容。
恰恰是因為這種戰略上的不同選擇,PS3才天生擁有25GB的游戲可用容量,而Xbox 360“到死”也只能憋屈地使用D9(單面雙層DVD)制式的8.5GB容量。這樣以來,機能稍稍遜色的PS3才能悄悄用過場動畫偽裝成實時演算畫面給玩家“好厲害”的錯覺(比如不愿透露姓名的《戰神3》),Xbox 360的開發商們則是有苦難言。
HD-DVD陣營為了維持自己在影視行業中的地位,向派拉蒙提供了高額的電影發行獨占費用,又是分賬又是現款,但市場并沒有真正轉向對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知道,《泰坦尼克號》、《變形金剛》、《阿甘正傳》、《奪寶奇兵》和《鋼鐵俠》等等票房大作都是他們旗下的資源,但凡片頭有這個Logo的電影都是他們旗下的作品。
派拉蒙旗下電影陣容(部分)
一年半的HD-DVD獨占期結束后,派拉蒙很快宣布加盟BD陣營,隨后華納兄弟、環球影業也宣布倒戈。在2008年前后的這段時間里,本來立場就不是那么堅定,隨便砸一點錢“試試風水”的微軟也不再堅持HD-DVD標準,表示“以后公司用哪種格式,完全交給消費者來選擇”。
換句話說,就是“HD-DVD玩蛋去吧”。
微軟爸爸大手一揮,緊接著就連零售商沃爾瑪都宣布以后不再上架HD-DVD商品。兵敗如山倒,很快就連HD-DVD的發起人東芝也放棄了這一制式,在2008年春節剛過的時候宣布終止旗下所有HD-DVD設備的研發。至此,剛剛登場兩年不到的HD-DVD宣告夭折。
Xbox 360當時還沒走出三紅的陰影,沒空理會HD-DVD的死活,曾經推出的專屬光驅,很快也被玩家所遺忘。
藍光陣營看似風頭正勁,卻很快迎來了互聯網流媒體的猛烈沖擊。雖然之后的單面雙層光盤容量達到了50GB,可以支持4K HDR制式的超高清視頻,但奈何發燒友畢竟屬于還是小眾,普通用戶在Netflix、Apple TV等在線多媒體的誘惑下紛紛逃離。
這期間,國產的OPPO在歐美市場憑借HiFi級的藍光音頻解碼技術占領了市場老大的地位,卻在2018年早些時候宣布退出這個小眾市場。如今三星的推出,從另一角度上也證明了藍光制式的未來不容樂觀。
就連藍光光盤最后的陣地主機游戲,如今都越來越不待見它——
由于光盤的讀取速度和響應能力比不上傳統磁盤,每個光盤都需要預先讀取、寫入完整緩存。以PS4為例,實體光盤不僅占據機內空間,運行時的噪音還非常明顯……若不是有二手交易和收藏的用途,實體光盤的銷量的確是不容樂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