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是什么【】

美國2008年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次貸危機,起源于房子。
那為什么同樣是買房,美國就出現經濟危機了呢?
美國人買房同樣是會到銀行貸款,銀行貸款流程和我們差不多。由銀行評估貸款人的信用,合格了就可以辦理住房抵押貸款。這就相當于給銀行寫了一張欠條,如果還不上錢銀行就會把房子收走。
當然了,銀行的目的肯定不是要你的房子,而是想賺利息。
很多的人貸款買房,銀行就收到了很多很多的欠條,并且房貸都是慢慢還的,所以這時候產生了兩個問題。
第一:如果貸款人還不上錢怎么辦?這是一個風險。
第二:銀行的錢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手里拿著欠條,沒有錢也不行。
這時候,就出現了一些金融機構,他們幫助銀行解決這些問題。美國比較出名的就是房地美和房利美。
他們收欠條,把錢給銀行,等貸款人還錢了,銀行再把錢給這些金融機構,金融機構也可以從中賺取一些利息。銀行也立馬收到了很多現金,又可以去放貸款了。
當然了,這些金融機構雖然賺到一部分利息,但是這么多欠條拿在手里,還不上錢的違約風險就是他們承擔了。
他們當然也不想承擔這個風險,于是把這些欠條包裝了一下,變成了理財產品到處賣,一般就是賣給有錢的投資機構,這些機構也愿意買理財產品賺錢。
這個時候,銀行在賺錢,房地美和房利美這類金融機構也賺錢,投資機構也在賺錢,賺的是什么錢呢?就是貸款人的利息。
大家都相信貸款人會還錢,那么欠條這樣的流轉過程對誰都好。也就說是這筆貸款是優質的,也可以叫優貸。
上面說到銀行借錢是需要評估信用,確認貸款人可以還上錢,信用風險不大才借的。
但是那些可能還不上錢的人也有借錢買房的需求,他們的貸款就是次貸了。
銀行本來不愿意借,但是后來為什么又借了呢?
21世紀初的那幾年美國經濟不太好,美國政府就想用房子來刺激一下消費,政府就出面希望銀行借錢給那些人。政府還通過美聯儲降低利率的方法,也就是積極的貨幣政策,讓銀行的借錢成本變低,有更多的錢可以借出去。
當然,除了政府的原因,銀行本身也是想賺錢,原來有購買力的人越來越少,把錢借給這些并不算優質的客戶,要么能收回來錢,要么拿回房子,這也不虧。
這些不優質的貸款同樣通過一系列的操作變成了理財產品。但是門檻放低,欠條和這種理財產品太多了,也需要大量資金來接盤。
這時候,投資銀行覺得這個東西也不錯,買入這些理財再賣給廣大的投資者。當然了,由于背后的欠條有低風險的也有高風險的,所以這些理財產品也是有低風險有高風險,高風險的不好賣,怎么辦?
投行把這些不同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再次混合打包變成一個新的理財產品,再找評級機構鍍個金,變成了公眾相信的明星產品。
我們接著回頭看底層資產,那部分可能還不上錢的貸款到期了會怎么樣。
第一種情況,這些人有能力還錢,賺到利息,皆大歡喜。
第二種情況,如果大概率還不上錢,怎么辦?大家也不害怕,拿房賣了就行,這時候賺的就是房價上漲的錢。
當時房價確實也在一直漲,所以大家發現雖然有風險,但是借錢給信用不好的人也能賺錢,就加大了借款。其實這些理財產品的收益是靠房價支撐的。
由于擔心房價下跌,投行會給理財上個保險,保險公司對房價也是非常自信,覺得自己也是穩賺保險費,并且把這些保險合同包裝了一下,也變成了理財產品到市場上賣。
而這么多的理財產品,都把希望寄托在房價上,雪球也越滾越大。
當然需要實現這樣的賺錢,有條件。
第一,美聯儲利率一直低,銀行借錢成本低。
第二,房價會一直漲。
實際上,美聯儲加息之后加速了房價下跌的過程。美聯儲就相當于中國人民銀行,他是美國的央行。加息就是商業銀行跟央行借錢的利息變高,商業銀行借的錢變少,市場上的錢也變少了。
商業銀行也要掙錢,市場上錢少了,貸款利率就會增高,原來的房貸也需要還更多的錢。原來利率低的時候還有一部分次貸可以還上,現在他們更加不可能還上了。
開始的時候銀行不怕,房價還穩的時候把房子收回來賣掉就好,但是當市場上的房子越來越多,買房的人明顯少了,供過于求,房價開始下跌。
房價下跌的后果就是,除了原來還不上錢的人,還有投資炒房的人,比如說房價跌到10萬,但是他還欠銀行50萬。拿什么還?那他們干脆不還錢了,讓銀行把房子收走。這樣的惡性循環導致房價跳崖式暴跌。
房價暴跌,依靠房貸賺錢的一系列產品都暴雷了。買這些東西的投資者都虧慘了,買房貸的房地美和房利美,買房貸包裝成的產品的投行,買這些產品再次包裝的理財的廣大投資者。
當然,這些產品都是買過保險的。但是保險公司壓根沒想到會有賠錢的這一天,它也包裝賣出去了呀。所以去找買了這些保險理財的公司要錢,沒想到要賠這么多,所以那些買了保險理財的公司直接破產了,保險公司也要不到錢。參與這個滾雪球游戲的機構太多了,金融市場接近崩潰,這就是次貸危機!
而且經濟全球化,次貸危機席卷全球,對世界各國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美國政府之后救市主要是通過金融機構國有化,直接給相關機構發錢補貼,美聯儲降息,給金融機構貸款來拯救崩潰的金融市場。
金融市場必須以實體經濟為支撐,脫離了實體經濟的金融市場泡沫會帶來巨大的風險,身處其中的機構和個人都不能幸免于難。就像買股票不能脫離底層的公司一樣,高于內在價值的泡沫終將會有破碎的一天。
金融市場的監管不能輕易放松,過度創新的金融產品,信用評級機構由于利益的扭曲,一旦監管放松將會給國家乃至世界帶來災難。
貨幣政策對于經濟的調節非常有效,過度的干預也將會是災難,失去調節效果。
全球寬松的環境下,雖然中國目前的貨幣政策是穩健型的,但是難免會受到影響,也要做好應對準備。
通過對美國次貸危機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在對外開放的世界經濟格局中,國家與國家之間通過貿易緊密地聯系起來,經濟的治理變得復雜無序,甚至難以阻止未來影響惡劣、高不確定性事件的發生。
所以這給金融管理層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治理國家經濟仍應沿襲中國古典的經濟治理思想,即尊重市場經濟的規律,政府適當干預。經濟平穩的發展是重中之重。
對于金融監管應當充分謹慎、盡責。把控好銀行的信貸貸款,把控好信貸風險,以防經濟不好時帶來的經濟危機,預防銀行破產、企業倒閉、民不聊生等民生問題。
對于發展經濟的重心,我們國家也是到了關鍵的時刻,中國經濟的轉型勢在必得。在過去經濟快速的增長得益于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同時帶來的房地產泡沫得以緩慢消化,近些年房住不炒的定位將引導中國發展經濟的重心將邁向數字化以及尖端制造業方向邁進。
每一次的經濟危機都伴隨著高杠桿、金融資產嚴重高估形成巨大的泡沫、市場投機,最終經濟危機爆發后,無數的中小企業倒閉,無數的打工者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