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與認知偏差、錨定效應(認知偏差理論)

后悔與認知偏差
人們在犯錯時常常會有一種傾向:后悔。為防止后悔,人們有時會發(fā)生非理性行為,除非這種后悔已經有了說法。這種心理狀態(tài)同樣普遍存在于經濟活動中。例如,即使決策結果相同,如果某種決策方式可以減少投資者的后悔心理,對他來說,這種決策方式仍然優(yōu)于其他決策方式。減少決策失誤后的后悔心態(tài)的方式有多種,如利用代理人制度將承擔投資風險的責任轉移給代理人。如果由此而產生的負面效應的減少大于代理成本的上升,委托人的效用仍然是增加的。投資者的這種心理將改,變金融市場的資產組合結構,并影響資產價格。又如,投資者傾向于拋售賬面盈利的股票,是為了防止股價下跌后,對未拋售股票的后悔。
認知偏差是指當人們面對證明自己的判斷或假設是錯誤的證據時的抵觸情緒。這樣,認知偏差可歸結為一種悔恨的痛苦,即對錯誤判斷本身的悔恨。而后悔往往是對錯誤判斷產生的結果的悔恨。像后悔理論一樣,認知偏差理論斷言,人們傾向于采取減小認知偏差的通常并不很理性的行為:拒絕新信息,或是用歪理來維持判斷或假設。經驗證明,人們常犯認知偏差錯誤。例如,新車購買者在買車后會有意識地避免閱讀未選車型的廣告,而去閱讀選中車型的廣告。有時,投資者不愿拋售賬面虧損的股票,是因為不愿承認他們所犯的錯誤,從而不會引起對錯誤判斷的悔恨。
錨定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