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宥利自殺事件【時光一逝永不回——盤點十年前我們追過的那些劇】

" 十年前的青春,曾如她一樣驚艷。"
2018 年一來,意味著 00 后開始成年,90 后正式退出年輕的戰場。
所以元旦假期間,就看到朋友圈眾人如同自殺般,刷屏各自的 18 歲照片。
▲夏 BB 當時的心情
掐指一算,2008 已經走了十年了,而當時的第一批 90 后也正迎接著自己的 " 成長快樂 "。
歲月催人,新老輪回。十年能改變什么呢?
曾一起稚澀的親友不再相見,對某人或某組織的好感度降到歷史最低,陪伴整個青春的報紙雜志紛紛停刊 …… 影像卻永遠是時光的最好記錄。
與其追憶過往的非主流造型,不如回想下十年前 "18 歲 " 的我們,當時都在追看些什么?
請回答 2008,第一個蹦到你腦海中的畫面,又會是什么?
回到 2008 之
電 影
十年前的許多人,仍踩著高中的小尾巴。
零花錢都省下來去網吧打游戲(我只知道女孩子玩《QQ 炫舞》和《跑跑卡丁車》XD),沒有幾人早早養成去電影院看新片的習慣。
不過那一年的票房榜前 10,看上去也沒有多陌生。
▲如今,票房過億已不再稱奇
藏在片名之后的華語大導們,于剛剛遠去的 2017 年,繼續有新動作。
馮小剛、吳宇森、周星馳、陳凱歌 …… 誰又重回當年榮光,誰又再拾少年意氣。
不管拍片是不是越來越倚重票房,他們多年后仍為華語電影的中流砥柱。
▲黎明的 " 梅蘭芳 " 卻不及張國榮 " 虞姬 " 的一半風采
夢工廠特別為中國打造的《功夫熊貓》不負所望。
我們卻被皮克斯家一個叫做 " 瓦力 " 的機器人,騙走更多的喜愛與眼淚。
一部《蝙蝠俠:黑暗騎士》讓導演諾蘭和 " 小丑 " 希斯 · 萊杰,在很多影迷心中暗自封神。
以及自習課上用 MP4 偷偷看的槍版《暮光之城》,對于中二少女們來說,其帶來的意淫快感和現在玩《戀與制作人》基本一致?
那一年小羅伯特 · 唐尼才成為《鋼鐵俠》,漫威宇宙的第一步棋剛開始下。
▲此后被虐數載,鐵男初心不變
那一年在臺上映的《海角七號》評價不俗,隔年將 " 國境之南 " 的海風,吹向大陸,范逸臣的歌和臺灣電影又熱了回。
那一年周迅在《李米的猜想》里,到處找不到鄧超。
片尾對著鏡頭的一段獨白,哪個文藝青年有幸見了,不愛她至死?
當然最虐大眾的,還是《畫皮》里的小唯。
▲以前不覺得周迅能演嬌媚美人,小唯讓夏 BB 徹底改觀
有請張靚穎小姐再度演唱一曲《畫心》,我們就此結束這 part。
大 陸 劇
父母霸占了電視機,說是要看《闖關東》。
除了主演李幼斌,很多人之后才反應過來,里面有青年時代的朱亞文和頭還沒顯大的靳東。
至于《魔幻手機》《網球王子》真人版(就好男兒演的那部)《巴啦啦小魔仙》,誰還敢承認愛過!
▲先容我大笑 30 秒哈哈哈哈哈哈
中國首部季播劇,來自湖南衛視的《丑女無敵》,聯想第二年的《一起來看流星雨》帶給群眾的傷害,作妖的芒果自此走上雷人不倦的自制道路。
▲群妖亂舞,不及一個凱凱王
那一年翻拍的武俠小說,都顯得很怪。
胡歌林依晨再度合作的《射雕英雄傳》,完全淪為了 " 靖康 " 言情劇。最出彩的角色,竟然是袁弘演的小王爺。
▲一見康弟誤終身
黃曉明版《鹿鼎記》,應該是教主變油膩前放得最開的一次,不過他仍是最違和版韋小寶。
其他,我就沒有更多印象了,你們可以多說一些。
臺 灣 偶 像 劇
那一年,還是臺灣偶像劇的天下。
那一年,偶像團體飛輪海火遍全亞洲,唱歌演戲 " 雙面 " 開花。
吳尊有《籃球火》(連同羅志祥、言承旭,各種神技打籃球),汪東城有《翻滾吧!蛋炒飯》(開拍前各種戲外八卦,誰粉誰知道),炎亞綸有《霹靂 MIT》(與女主角鬼鬼的 CP 故事,一直說到現在),霸屏不斷。
▲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
那一年最囧的不是吳尊他們打籃球,而是楊丞琳在《不良笑花》里的造型和詭異的講話口音。
這劇的男主是走嘻哈路線的潘瑋柏,另一位當紅歌手林俊杰,也在那一年奉獻了首次擔任主角的偶像劇《原來我不帥》。
▲還記得女主角曾愷玹嗎,一度是炙手可熱的 " 周女郎 "
林依晨與鄭元暢也再次合作,《我的億萬面包》的質量與水花,真對不起 " 惡吻 " 夫婦。
那一年,收視率最炸裂的偶像劇是《命中注定我愛你》,紀錄至今無人可破。
陳喬恩憑借 " 便利貼女孩 " 陳欣怡,被正式認證為 " 偶像劇一姐 "。
沒多久,她就頭頂這份榮耀,到大陸繼續演她的傻白甜。
盛極必衰的真理下,臺偶也慢慢走向下坡 ……
港 劇
當時,仍在看港劇,多數為電視臺轉播的那種。
因此,存在一定的延遲,08 年的劇,我們可能后來才在電視上看到,或者自己通過網絡去補。
《金枝欲孽》的監制戚其義,在眾多 TVB 迷心中分量十足,他那一年搞出了 82 集的《珠光寶氣》,令我們追到崩潰,又甘之如飴。
還記得康家三姐妹的撕逼大戲,還記得蔡少芬飾演的小妹成功嫁入豪門時的喜極而泣。
還記得乖乖女鐘嘉欣的宋子凌是那么跋扈驚艷,還記得康雅瞳和賀哲男(黎姿和陳豪)間的狗血與浪漫 ……
熱爆全港的《溏心風暴 2》,讓 CP 粉在《溏心 1》里受到的傷害,全部找補回來。
不管你討不討厭于素秋,她和管家仔也終于有了圓滿結局。
去年出的第三部,一直追到了今年,大不如前,大失所望,心痛。
《少年四大名捕》,林峰、吳卓羲、陳鍵鋒、馬國明,TVB 正當紅的四位小生,現在很難再看到他們同框。
《搜神傳》,主演又是彼時備受捧的鐘嘉欣。
這劇在港的收視雖然不怎樣,到了大陸卻循環播放,好彩妹 " 笑口常開,好彩自然來 " 的金句,洗腦了一批人。
▲笑得多喜慶
郭晉安和郭羨妮的《古靈精探》,歐陽震華和蒙嘉慧的《法證先鋒 2》,都是那一年貢獻出的經典。
還有一部,TVB 劇迷絕不外傳的情景喜劇《畢打自己人》,主演之一的黎耀祥,很快就要憑借《巾幗梟雄》的柴九一角,走向事業巔峰。
在遇見 " 四奶奶 "" 九姑娘 " 鄧萃雯之前,毛毛(毛舜筠)才是和他最搭戲的女演員。
▲中年人的愛情故事,令人心動
說起來,柴九哥的人生逆襲,是個奇跡,也是種預示。
越來越多的配角爆出,就此上位擔正,提前告知 TVB 日后每況愈下、后繼乏人的未來之勢。
日 劇
如果有人提前沉迷于網絡,會不會跌入日劇的大坑?
那一年,年僅 23 歲的女優宮崎葵出演了大河劇《篤姬》,從此被稱為 " 大河葵 "。
那一年,月九還是月九,大神還是大神。
木村拓哉主演的月九劇《Change》,拿下了全年收視第二的佳績(但對于曾經的大神來說,這不算什么)。
▲表白日劇初心,日菁字幕組
收視年冠《極道鮮師 3》,小美老師摘下眼鏡的暴走,和不良生徒間的青春熱血、賽高友(基)情,堪稱該系列百看不膩的賣點。
▲表白又一日劇初心,豬豬字幕組
《Code Blue》去年又被富士臺拿來搶救奄奄一息的月九檔,第三部拍得那么差的情況下,竟然把收視給救回來了。
全靠山下智久、新垣結衣、戶田惠梨香幾人,曾經為了他們追日劇,現在還是為了他們追日劇。
我們和戲里的實習醫五人組一起成長,審美卻停留在過去,不愿意也不需要改變,這才是 " 一期一會 " 的究極奧義。
《最后的朋友》,一群病友。
短發且性別認知障礙的上野樹里很迷人,家暴男 " 手撕雞 " 也能讓錦戶亮吸一波粉。
▲這個經典 OP 也就被國內抄了一百次吧
《流星之絆》的二宮和也,可憐村村長足以一戰,《魔王》結尾,大野智和生田斗真相愛相殺,雙雙化蝶。
以上連著提到的幾部劇,皆有 J 家人參演。
如果喜歡看日劇,不飯上杰尼斯真的有些困難。全亞洲最大的偶像帝國,旗下足有一百零八款愛豆(不止不止),任您撒錢。
▲一入 J 家深似海,從此財布是路人
再說幾部,《血色星期一》《絕對彼氏》《沒有玫瑰的花店》《蜂蜜與四葉草》《太陽與海的教室》《正義的伙伴》……
如果有太多提到片名,就想回去重刷的沖動,那就是屬于你的青春。
韓 劇
和男團(SJ、神起他們)空前大勢的樂壇風向不同,韓劇逐漸呈現去偶像化之勢,狗血愛情戲不再是主流。
那一年大熱的《妻子的誘惑》,隔上幾年大陸再拿來翻拍成《回家的誘惑》,收視率照樣驚人。
未被害死的妻子整容回家,找丈夫小三復仇的故事,真是滿足并激勵了一代主婦(???)。
野心大作《伊甸之東》,豪華陣容曾經讓韓劇迷們放聲尖叫。
可越看越覺得拖沓無味,打壓角色和連換編劇的黑幕丑聞,是它失敗的最大因素。
沒和宋歐巴結婚的喬妹,曾與玄彬歐巴有過一段情。
從《他們生活的世界》中,明顯能看到韓劇愛情戲的質感提升。
文根英首次女扮男裝出演歷史劇《風之畫員》,她和文彩元的對手戲,實在是太撩,默默地站了這對百合很多年。
姜志奐成宥利的《快刀洪吉童》,對比李準基韓孝周的《一枝梅》,題材相似,腦海里主角們的臉早已變得模糊。
卻沒錯過,演男二比演男主出彩的張根碩,最早他還叫張根錫。
美 英 劇
《越獄》之后,美劇開始吸引國內追劇黨的注意。
到了 2008 年,它已經放至第四季。
同樣拍到第四季的還有,《迷失》《識骨尋蹤》《老爸老媽的浪漫史》《邪惡力量》《犯罪心理》……
大部分劇集更是往后拍了十幾季,國內觀眾也隨之養成了追季播劇的習慣。
▲《邪惡力量》:第 1 季和第 13 季的 " 溫家雙煞 "
《絕命毒師》的故事剛剛開始,中年危機的老白,還是個制毒新手,成為神劇已是后話。
第二季的《生活大爆炸》,讓我們天真地以為謝耳朵注定孤獨終老,結果他 …… 率先背叛了組織。
第二季的《緋聞女孩》,不管誰跟誰又睡了,甚至連 Gossip Girl 到底是誰都不要緊,但求編劇不要再搞我萌的 CP!
英劇的話,一部《梅林傳奇》管夠。
這邊喜滋滋地腐著亞瑟和梅林,那邊得知黑人女仆才是女主角,晴天霹靂,莫過如此。
滾娘嚇得我對英國人的審美,產生了嚴重卻合理的誤解。
▲女主角真的真的是后面那位哦
再等兩年,《神探夏洛克》即將誕生,繼續帶偏群眾審美(沒說卷福臉長,不要 diss 我)……
看了那么多,說了那么多,就好像把自己的 " 十八歲青春 " 通過這種方式,慢慢地拼湊起來。
相信其中,一定會有能觸動你回憶殺的開關。
盡管這些劇都代表了當時大眾的世俗審美,但現在想起來,對著它們,忍不住要哂笑一番。
好的壞的,無論如何,都和那一年的少年時光遠去了。